——在教工党支部书记轮训班结业典礼上的工作交流发言
程 宏
(2012年6月7日)
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承担着学院教学科研的大量基础性工作,是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基础医学部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同志,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自加压力,默默奉献,团结拼搏,谱写了一曲事业发展的新华章。
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8名,占全系部教职工人数的42% 。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7名,高级职称党员占同类教工总数的80%以上,博士11名,博士学历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1%。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适合本支部党员的学习及党日活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目前,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的党员作为全系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在各项工作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也为医学院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下面从教学、学科建设、教书育人及党日活动等方面分别介绍本支部的工作。
一、自我加压、率先垂范,教学工作勇挑重担
基础医学部各学科群承担了医学院各专业学生近一半的课程教学任务,是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基础医学部党支部鼓励广大党员教师率先投身到教学改革,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标志性素养。通过基础医学部广大党员和教职工的努力,近年来基础医学部取得较好的成绩。基础医学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 2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优秀课程2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部省级优秀课件奖4项,扬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5人次,扬州大学优秀课堂教学奖获奖20多人次,扬州大学优秀教师1人次,扬州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3人次,先后承担扬大教改课题9项,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编写教材30多部,其中支部党员的贡献率高于70%。史明仪教授是一名老党员,他克服各种困难,付出比年轻人更多的精力,着力营造了良好的生理教学网络平台,为学生们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被评为2009年扬州大学优秀网络平台,同时他还注重科学研究,培养了多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3篇SCI收录论文。季明春教授和李国利教授是大家公认的教学名师,他们治学严谨,授课生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不仅注重自身教学科研的提高,还积极帮助年轻教师,在任务多人手少的情况下,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积极支持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同时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申请经费改造实验条件,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夏叶玲老师来医学院工作已经30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展机能学实验的教学工作,为医学生的能力提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曾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她带领许宏俐、周丽华等机能学课程的老师勇于探索,自制实验器材,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刘国武老师一直负责动物房的管理,动物房是医学院非常重要的机构,承担输送全院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动物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兼有为科研提供支持的功能,管理这样一个条件不太好、工作量比较大、人手不够的动物房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是他克服了家庭成员长期患病、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等困难,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有了这些老师们的榜样和指导,年轻教师更是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更多的教学科研任务。
二、严谨治学、迎难而上,学科建设不负众望
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倡导党员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和学科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创先争优。近年来基础医学部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市厅级课题20多项,最近5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支部党员贡献率占80%以上。2010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获得及顺利通过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验收更加使基础医学部成为医学院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力量之一。基础医学部有较好的学科梯队,保持着优秀的“传帮带”传统。
最近几年,戴华、傅奕、钱莉、田芳、沈维干、李华玲、焦红梅和程宏等党员教师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李国才、焦红梅、钱莉和程宏等党员教师还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戴华老师虽然一直负责学院总的科研工作及研究生工作,可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程宏、傅奕和李华玲老师都来自生物化学课程,他们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另外,程宏老师还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他还带领所在团队获得扬州大学成教精品课程及多项教学奖励,为生化课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国才老师一直踏踏实实的从事科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两次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焦红梅老师在生产力转化方面积极寻求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博士项目资助,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开发开了一个好头。沈维干教授克服身体状况不佳、家离学校较远等困难坚持到校上课和做科研,尤其是假期,他坚持加班,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较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发表了4篇SCI收录的论文,其不畏困难的精神为大家树立了好的榜样。钱莉老师和田芳老师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她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刻苦钻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标杆,也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另外,张艳青老师和陈欣虹老师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孩子小,家庭负担重等困难,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努力为所在学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淡泊名利、润物无声,默默奉献教书育人
面对学院学工干部人手紧、相关系科教师难以承担班主任的现状,基础医学部党员同志从大局出发,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基础医学部党员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有10人次以上。几年来,陈瑾、田芳、张艳青、李华玲、程宏等老师多次承担班主任工作,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能力,而且有很强的责任心,愿意为学生工作作贡献。他们与学生交心,既做好师长也做好朋友,做到“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6人次被评为校院级优秀班主任。基础医学部党支部和行政还适时开展了大学生探索性科研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更早的加入科研工作中来,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为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竞赛提供了支撑,既有力地支持了学院的学生工作,也支持了各专业、学科的建设。
虽然年轻教师普遍存在孩子小、家庭负担重等各种具体问题和困难,但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淡泊名利,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倾注到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程宏老师主动和学习有障碍的同学谈心,既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在无形中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使该同学很快突破了障碍,赶上其他同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党员同志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党外教师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中来。民主党派成员孙佩毅、祝瑾等老师所带的班学风好、班风正,师生关系融洽,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近年来,基础医学部承担了全院四分之一的班主任工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齐心合力、凝心聚力,党日活动风采尽现
除了正常的学习活动外,基础医学部党支部结合自身的特点,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促进党支部的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为此,支部定期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尤其是结合本系部民主党派多的特点,邀请部分党外人士参加扩大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得基础医学部能增加凝聚力,更加团结一致的开展工作。党员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积极撰写了党建论文,参加扬州大学党建论文研究会并获得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支部克服经费短缺的困难,适当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如组织全体党员及部分专家去社区进行医疗服务;组织全体党员参观沙家浜、孟良崮、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当年新四军、解放军的艰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动员广大党员为“5.12”地震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大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党员赴江都浦头,慰问村官和当地老党员,为当地百姓免费医疗咨询;配合基础医学部年终总结开展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组织部分党员和学科群负责人参观南京医科大学新老校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学习相关经验等。这些活动使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既是对党员的教育,也展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实践性,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动员了全系部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系部、学院的发展努力工作。
在过去的几年中,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国内一流水平还有一些差距。基础医学部教工党支部作为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将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继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搞好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再创佳绩,为实现“两个转变”做贡献。